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要求,学校就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员重视本科教学,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1.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全校上下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落实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明确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全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教学质量全面负责。党政一把手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亲自抓教学质量。各学院党政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以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质量意识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3.完善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建立完善校、院两级党政领导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制度。学校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不定期研究教学工作,每学期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教学工作重大问题或专题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院每学期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全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增强全员服务教学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将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树立教学为重、教学为先的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率先垂范、恪尽职守,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5.加大本科教学工作经费投入。学校年度预算要优先保障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经费,特别是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并确保生均教学经费稳步增长。重点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经费管理及监控,确保教学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坚持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6.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使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带有鲜明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使非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努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7.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着力推进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土教育与境外教育的深度融合;继续完善深化 “外语+专业(方向)”、“专业+外语”、 “主辅修制”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完善“经管、新闻、中文+外语”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小语种+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全英/双语教学+国际化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班”、“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酒店管理万豪班”等探索更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8.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学科协同,实现校内外语类与非外语类优质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SP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际协同,加强与同类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合作院校相同专业交换学习;强化校企协同,引入企业实务前沿课程,启动“百名企业家进课堂”计划,聘请企业高管合作授课,开创“教师+企业家”的教学模式,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担任“越秀客座教授”,建设更多实践教学基地,形成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办学的开放式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国际协同,鼓励学院积极拓展国际联系,建立并巩固一批稳定的国际合作伙伴,实施本科教学的“走出去”战略,让学生在境内外分阶段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实现“课程互认、学分互换”的国际联合培养。
三、完善专业结构布局,逐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9.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健全专业自主调控机制,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重点的文学、经济学、管理学与艺术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
10.重点建设新专业和特色品牌专业。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明确新办专业定位与培养规格,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师资队伍、完善教学条件、培育专业特色。引导各专业科学定位、分类建设,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推进,形成以品牌特色专业为主干、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专业群,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11.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各专业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试点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考试、大类招生模式和机制,选拔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
四、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1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修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合理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根据学校应用型、国际化办学特色的要求,参照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加大全英/双语课程、校企共建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国际化。
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的编写、选用及供应服务。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创新教材和特色教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办法和教材评价机制,加大对教材选用质量的监控力度,保证高质量优秀教材进课堂。
1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始终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解决思想问题为目标,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满足个性需求为重点,实行因材施教新模式;以开设在线课程为补充,打造网络教育新阵地;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与工作协调机制。
14.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完善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推动大班讲授和小班讨论有机结合、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建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扩大推进课程分层分类教学实施范围,使分类教学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需求。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开展基于项目、基于问题、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法并举的授课方法改革。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与考核制度。
15. 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以项目为抓手,以学生受益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关键,以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完善国家、省、市、校三级“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体系,围绕各级“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各类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6.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有利于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校、院二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从基础到综合的前后衔接,推动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专业内专业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标准,语言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非语言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0%。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8.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完善省、市、校三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9.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国家、省、市、校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体系,逐步实现创新创业训练的全覆盖。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和管理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确保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优势项目的成绩稳中有升。完善就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聘请企业家等产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2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建设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开展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评优选先活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21.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社会服务型等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分别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教师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各尽所能。
22.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制度,高规格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全校教学资源,构建研究、培训、咨询、评价、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服务平台,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传帮带机制,完善助讲培养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完善“优秀讲师”、“青年教学十佳”、“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评比制度,表彰奖励在教学一线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一步推进“海外访问学者”计划,加大教师赴国外高校访学和研修支持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23.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定为一项基本制度,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系统讲授一门课程,并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授等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通过为本科生课堂讲授、系列讲座、学术报告等,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
七、以生为本,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
24.开展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制订相关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学业指导教师队伍,广泛开展学业指导、咨询和支持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支持学生学业发展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导学”为核心的学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毅力、提升学习能力。
25.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工作。强化管理,以规章制度促进学风。狠抓学生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校园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纪律观念,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严肃做好旷课及考试违纪作弊的认定处理工作。搭建平台,以竞赛激励学风。大力开展学习类的比赛,如英语口语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汉语口语竞赛等,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专业素养;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6.全方位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以学生学习成才为中心,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平时学习的辅导,鼓励学生围绕端正学风、学习成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树立先进学生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的成才意识,营造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良好氛围。
八、加强教学管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27.完善校院系三级质量管理组织。积极推进“人性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五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校、院、系三级的教学管理的权责利,实现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强化院系的办学主体意识。
28.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完善各项制度执行和落实的监控机制,通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保障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修订教学文件归档要求,通过教学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做好教学文件、试卷、毕业论文等资料归档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促进“课堂教学规范化、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化、教研活动规范化、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
29.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学校成立质量管理办公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负责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等;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开展对校内二级教学单位的绩效评价;指导和协调各教学单位的内部评估工作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作用,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建立“五必查”(教案、课堂教学、作业和辅导、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和“五必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和学院领导与新进校教师必须有深谈,与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必须有深谈,与受处分教师必须有深谈,与情绪不稳定教师必须有深谈,与离职教师必须有深谈)制度。借鉴相关现代企业和国外高校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经验,探索“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形成全校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机制。
30.坚持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制度。按照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要求,加强自我评估,全面搜集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做好浙江省本科高校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工作,并定期撰写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